
点开矿大招生宣传片的那一刻,李梦梦就坚定了报考矿大的决心。“矿大优美的风景、雄厚的师资,深深地吸引了我。”
她是人文与艺术学院公共管理类20-5班的一名新生,来自安徽省灵璧县,她不仅在戏剧方面有着一技之长,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切热情。
“戏曲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
一腔戏曲,李梦梦一唱便是十五年。李梦梦的外公许明坤是一名戏曲爱好者,总爱在家、在社区表演戏曲。在外公的影响之下,悠扬婉转的戏腔在年仅三岁的李梦梦心中播下了向往的种子,并生根发芽。
“我最开始学的是豫剧,它的高昂和活力吸引了我”,但因为灵璧县没有专业的戏曲老师,李梦梦四岁便踏上了异地求学之路。
她的第一站是宿州,国家二级演员赵玉华是她的第一位师傅。灵璧县与宿州市相隔近62公里,每次外出求学,李梦梦都要在清晨五点多出发。来回一趟的时间甚至超过六个小时,李梦梦却早已习惯:“为了能更好的学习戏曲,再大的困难我也能克服。”凭着满腔热情,她坚持每周末都抽出时间,踏上这趟学习戏曲的“征途”,这一学,便是五年。
为了更好地学习戏曲,李梦梦的母亲在宿州租了一间出租屋。出租屋的条件十分简陋,师徒二人却毫不在意。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李梦梦的豫剧水平不断提高。赵玉华也给予了李梦梦很高的评价,说她是一位“有灵性”的姑娘,“悟性很高,一点就透”。
2010年,李梦梦参加了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的比赛,并获得了“戏曲达人赛年度总冠军”。在这里,李梦梦结识了她戏曲生涯中的第二位师傅——来自淮南的李北营。也是从这时起,李梦梦开始接触京剧。生于安徽灵璧的李梦梦,还主动找师傅学习了黄梅戏、泗州戏等地方特色戏种。
“每次看见舞台上的自己都特别开心”
李梦梦于2009年8月参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获少儿组“小擂主”称号;2010年7月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推新人大赛,获全国戏曲类十佳;2012年受邀登上安徽电视台春晚舞台……
当其他孩子还在家看着动画片的时候,四岁的李梦梦,这位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早已站在了聚光灯下,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戏曲舞台。如今,有着十几年舞台经验的李梦梦早已褪去初登舞台时的青涩。她分享说,即使在面对曾经最不擅长的京剧《天女散花》时,自己也从原来的不自信蜕变为如今的从容淡定。
十五年的戏曲练习和舞台表演并没有影响到李梦梦的学业,她在学习方面表现优异,每年均被评为“四好少年”“优秀班干”。此外,她在印度舞、拉丁舞、爵士舞等舞蹈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对此,李梦梦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只要愿挤,时间总是有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登台是2012年安徽省的春晚。”在春晚演出剧目的选择上,李梦梦在与师傅和家人的共同商讨中确定了表演节目为豫剧《朝阳沟》选段。谈及原因,李梦梦说:“这部剧是我学会的第一个戏曲唱段,我希望借此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觉得这是我应该肩负的责任。
“我会在矿大继续传递戏曲热情”
对李梦梦来说,戏曲艺术不仅是阳春白雪,更是融于生活的处处细节。她认为,戏曲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值得被更多人欣赏。
李梦梦的外公在退休后在灵璧县文化馆免费进行少儿戏曲教学。在外公的言传身教下,李梦梦也利用节假日时间,把自己所学的戏曲专业知识教授给喜爱戏曲的小朋友们。
无论寒冬酷暑,李梦梦都坚持按时给孩子们辅导,并力求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为了演出能呈现最好的效果,她时常带着孩子们反复排练,直到深夜。为了一个身段、一句唱腔,李梦梦一次又一次示范,从不厌烦,成了孩子们眼中亲切的“梦梦姐”。忆起当时的场景,李梦梦很是满足:“的确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想到能让更多人喜欢上戏曲,再累也是值得的。”
为了戏曲的流传,李梦梦还在学习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她先后编排了剧目泗州戏《拾棉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京剧《卖水》,还自编自导了锣鼓说唱《歌唱十九大》、快板说唱《夸夸灵璧新变化》等节目,每逢节假日便进行义演。她多次下乡演出,慰问贫困村,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为宣传灵璧“三元文化”,促进灵璧县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怀着一腔热爱,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李梦梦还提前加入了我校“曲艺协会”“舞蹈协会”等社团,她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向同学们分享戏曲的相关知识,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的同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怀着对志愿服务的喜爱,李梦梦选择了进入公共管理类学习。她还表示,自己入校后将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在公益事业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高考结束后,李梦梦就和家人一起来到了徐州,“看到矿大的校门,心里就已经很激动了”,李梦梦开心地说。她已经通过电话、QQ群等方式感受到了矿大师兄师姐、辅导员老师的关怀,“我期待着迈进矿大的校门!”
李梦梦的大学生活即将启程,在这里,她不仅会续写矿大与灵璧的故事,还会歌尽戏曲文化的灼灼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