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故事

矿大故事

矿大故事

【我身边的好老师】教学路上的“刚体”团队 ——记2020-2021年度教师I类荣誉称号“教学先进集体”、大学物理教学团队

日期:2021-12-07浏览量:

“教学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学还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在我校大学物理教学团队的老师们看来,教书育人不仅是字面的释义,更沉淀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

近五年来,“教学先进集体”获得者、材料与物理学院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以激情、互动、智慧、挑战、温度为特色的“五充满”高效物理课堂,以身立教潜心育人,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教师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绩,堪称当之无愧的“刚体”团队。

潜心教书育人,尽显教师情怀

2021年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1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021年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0年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教学学术创新奖、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多项荣誉集于大学物理教学团队。

他们严谨治学,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团队负责人石礼伟教授说:“教书育人的动力,第一在于教书的情怀,第二便是教师的天职所在。”

团队成员的教学风格各有特点,但他们有着育才育人的共同目标。多年来,团队在石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坚持许久的集体备课制度,仔细研究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共同讨论并解决各种细节疑难,精心打磨每一堂课,努力将我校大学物理本科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注重课程思政是大学物理教学团队的执教特色之一。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与质疑去学习,让课堂上充满乐趣。课后丰富第二课堂,通过谈话交流、主题沙龙等加强思想沟通,开展实验和竞赛等来进行知识拓展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年龄差并没有成为团队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阻碍。张荣副教授说:“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聊天,也喜欢学习现在年轻人的一些新用语,来增进彼此的沟通,拉近师生距离。”正是如此,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带领学生参加竞赛,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团队经常会遇到物理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面对此类状况,团队采取分层次教学,强调过程考核,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和实施。唐军教授说:“看到因为我们的改革措施让同学们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创新教学理念,促进文理交融

面对教学形式由线下到“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转变、教改课改压力逐步显现等诸多挑战,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坚定抓铁有印、踏石留痕的决心,将创新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团队基于“建构性教学观”,渗透“互联网+”思维,建设完成了四门MOOC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超星学银在线平台上线,并已开课运行5轮,选课人数达5万余人,累计服务一百多所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石教授骄傲地说:“‘以革新促发展,求新,求变,求效’的创新引领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浪潮的到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逐渐成为团队关注的焦点。“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只有不断更新自身思想理念和知识结构,敢闯敢拼敢创新,才能更好地融入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去。”王洪涛副教授这样评价。为此,团队曾多次开展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会等讨论“如何促进文理交融、如何让创新融入课堂”。在经过多次的思想碰撞和实践试点后,大学物理教学最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人文+物理”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MOOC课程、物理学科竞赛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打造课内课外多维度教学体系,实现知识充满趣味、人文彰显温度、探索启迪智慧、思育塑造价值。帮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进物理文化,让同学们既能学有所得,又能学有所用,切实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

教研相长相促,科研反哺教学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基血脉。大学物理教学团队成员积极承担各类科研和教改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升,以教学实践科研成果理论。

近五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改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改课题30余项。“我们团队一直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学术研究,不断探索信息时代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科研成果融合之路。”

工作繁重让团队成员有时也倍感工作压力。在制作MOOC视频课件的过程中,成员们不仅要完成日常的线下教学任务和科研学术工作,还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查阅资料,为MOOC课程整理教学重难点、发布单元测试和自评自测题目等。石教授坦言:“当时团队很多成员周末都加班加点工作,白加黑地熬,有的老师甚至凌晨时还在为了一张PPT反复斟酌。”

团队的力量就像弹簧,压得越紧,积蓄的能量便越大。面对重重压力,团队成员不仅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坚定心中那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事业培根铸魂,我感到十分荣幸。”黄志敏副教授感慨道。

近年来,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团队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为第二完成人)、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为国家科研事业发展奉献力量。

讲台能载千秋伟业,烛光亦照万里河山。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一直高度重视“热爱学生,乐教勤业”的师德师风建设,秉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育理念,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责。同时,他们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以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践行新时代教师的光荣使命,以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