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一颗心,教学科研都不误——记我校2018年教学新秀奖获得者材料学院罗勇

发布者:卢进丽发布时间:2018-11-20浏览次数:3423


三尺讲台,承载了为人师的满腔热血;一沓纸页,盛满了科研人的灵光乍现。对待教学,他兢兢业业,引领学生打开材料学的大门;对待科研,他认认真真,不断探索人工关节的无限可能。

尽管他有很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但依然不改初心地投入教学与科研当中,从未有一日松懈。

健谈亲和、博学强识——他便是材料学院罗勇。
      

教学,态度最重要

谈及选择走上讲台的原因时,罗勇不禁笑了起来:“一是我想跟学生分享一些东西,二是我也可以继续自己的研究。成为老师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万事开头难,回顾自己刚刚站上讲台的时光,罗勇认为最大的困难在于适应讲台。当老师,自己不仅要明白知识,更需要通过清晰合理的表达、浅显易懂的举例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讲的知识,这就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备课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罗勇说:“我们常说,如果你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你自己至少得有一桶水。如果你要给学生一桶水,那么你自己至少得有一缸水。现在的学生往往自己就有一缸水,那我们至少得有一条河才行。”因此,他常常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时候推导公式遇到问题,他不论花多久的时间也必定要把每一个步骤的来龙去脉理得清清楚楚。罗勇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明白,才能使学生理解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罗勇格外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他在自己的科研课题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或者趣闻,常常会作为课堂的调味品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他在讲解材料的摩擦阻力时,就借用过一些国际研讨会上的问题。例如:抛光到一定程度之后,是否会损害原子表面?材料表面光滑到纳米级别之后,反而会增大摩擦力?这些问题,也许学生现阶段并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们确实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思考,进而去汲取更多的知识。他甚至还会给学生量身打造一些合适的研讨题,帮助他们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罗勇还乐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大到课题研究,小到生活琐事,都是他和学生的沟通内容。他认为这些方方面面的交流能帮助他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态,能让他有针对性给学生更多学业、思想上的帮助。

“我既然决定做了,为什么不把它做得好一点呢?”

态度,是他在教学路上的敲门砖。
      

科研,思考最重要

罗勇的科研成果十分丰硕,仅在SCI上发表的论文就有20余篇,更是联名写了5部专著。当被问及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时,罗勇说道:“论文和其他成果就像自己的孩子,我自然希望他们有个好的未来,因此我会好好对待每一个成果。”

英国的留学经历极大地帮助了他——他养成了写论文、做实验之前花大量时间去思考研究课题的习惯。写论文之前,他会花上一周乃至一个月的时间去思考研究课题。他第二次去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时候,足足花了三年才想出一个打动评审人的科研选题。在这三年里,他查阅各种资料、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了一些国外的案例——比如金属对聚合物人工关节配副耐磨性不够高、金属对金属人工关节配副对人体健康有害。这些就使得他去思考什么样的材料才更加适合做成人工关节,进而想到了要去做金属陶瓷的人工关节研究课题。

长时间的思考,可以帮助他不断修正研究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除了思考研究课题,他还思考论文内容。罗勇会在论文初稿完成后,进行反反复复的修改。“我会用审稿人的眼光去审视我的论文。如果以审稿人的眼光来看,我都觉得我的论文还不错,那么这篇论文也就不错了。”

在忙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间隙,他也喜欢花上一些时间思考一些问题。

“我出差的时候喜欢坐火车,在车上,你会闲下来,也就有时间去思考很多问题。”罗勇有时会出差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在返程的时候,他坐在火车上细细品味会上的一些问题,常常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将这些灵感延伸、扩充,便是一个可能的研究课题。

思考之后便是落实,而这绝非易事,罗勇也坦言材料学做的实验很磨练人。有一次,罗勇为了进行纳米压痕实验而去抛光一批试样,这个抛光的过程便耗费了他三个月的时间。测评关节材料耐磨性的实验就更加辛苦了。为了模拟人走路五年的关节磨损程度,需要进行五百万转的磨损测试,经常一做就是几个月。由于实验的特殊性,需要人全程观察机器,防止实验出现问题,通常需要团队协作,24小时连轴转,甚至以实验室为家。

思考与落实,是他科研路上的垫脚石。
      

人生,尝试最重要

罗勇说,自己并非是一个特别有规划、按部就班的人。他感到很幸运,因为当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总有人会告诉他去尝试、去抓住机会。

从硕博连读学习,到将研究方向从纳米材料改到人工关节;从作为矿大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深造,到提出研发金属对陶瓷的人体关节的课题;从走上大学讲台,到参与国家试点的课改。罗勇的人生路径上充满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是未知的,是艰难的,但更是惊喜的。

他硕博连读,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导师葛世荣教授。他获得国家联合培养公派留学,来到了世界一流学校、师从世界一流导师。

罗勇还表示,对他影响较大的还有走上讲台。在课堂上与学生们酣畅淋漓的思想碰撞中,他收获的不单单是一个个教学奖项,更是在研究上源源不断的灵感。而他尝试将自己在研究上的成果和难题分享给学生,更是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材料学的高度热情。

在他教学工作步入正轨之后,他又大胆地去参加了课程教学改革。他不知道前路会如何,他不知道课改的效果会如何,但他依旧递上了申请。今年是他参与课改的第二年,经过大量的努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颇见成效。可以说,罗勇的每次尝试都十分关键,都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没有他的踊跃尝试,便无今天的他。假如没有这些尝试,“那我现在应该是在某个公司当个普通职员吧。”人不积极去尝试,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做得有多好。

尝试,是他人生路上的长明灯。

态度决定一切,思考寓于收获,尝试才有回报。

作为授业解惑的教师,他一直开拓创新方法;作为前赴后继的科研人,他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相信在将来,他会继续诠释一个教师、一个研究人应有的本色!

新闻来源:魏祥瑞 刘萌萌 项力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尊旭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